云南文化网

武 定 历 史 风 貌 风 光

武定县总面积3322平方千米。总人口26万人。生物资源有种子植物137科、538属、1157种。有乔木198种,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油杉等,珍贵树种有楸木、香樟、紫金杉、柏树等。菌类有松茸、牛干菌、干巴菌、鸡枞、木耳、香菌等。中药材有重楼、茯苓、黄芩、金银花、杜仲、半夏等700余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珍稀兽类有金猫、水獭、斑林狸、猕猴、穿山甲、林麝等,珍稀鸟类有鸬鹚、游隼、红隼、黑鸢、松雀鹰、白鸠等,珍稀两栖类有红螺疣等,爬行类有蟒等。

  武定县有16种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郁,各民族均有自己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民族工艺品、文学、歌舞等艺术文化。民族文物有“十月太阳历法”、彝文典籍171部、土司墓、土司府、彝文碑130余块等。世界最古老的彝族十八月太阳历在境内发现。目前收集到民族器乐曲129首、民歌918首,《小雀调》等16首彝族民歌曾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民族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仅跌脚舞就有500多个套路。民族节日有彝族的“二月八”(龙抬头)、“三月十三”(马樱花)、“六月二十四”(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

旅游资源

  狮子山风景名胜区

  狮子山风景名胜区由正续禅寺、牡丹园、林海、巉崖四景区组成,有景点73个。众多人文景观、自然风光让你美不胜收。

  狮子山正续禅寺由蜀僧朝宗和尚始建于元朝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后古印度高僧迦叶百传弟子指空禅师在朝宗所建“净士庵”、“文殊阁”、 “维摩阁”基础上延建,历时六年,使其金碧交映,丹绚青焕,耀人眼目,狮子山从此香火缭绕,游人不绝。为鼓励后人继承前人业绩,指空禅师将狮子山寺庙群命名

为“正续禅寺”。由于后人特别是当代人不断进行修复,扩建,今日正续禅寺建筑群之规模及其建筑艺术之多姿多彩,已非朝宗始建、指空续建时所能与之相拟。

  景区内云南松、华山松、柳杉、侧柏、刺柏、滇楸、白栎等189种乔木组成茫茫林海。林间草地上迎春、云南山茶、杜鹃花、滇杨梅、含笑等265种山花此谢彼开。夏秋时节,两纲6科29种食用菌点缀在树丛花草间。

    地下矿泉清澄甘冽,常年涌流。进入景区,空气清新、清香扑鼻、松针铺地,鸟语蝉鸣,是理想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胜地。

  景区内原有建文帝手植牡丹花一株,迄今已发展为3个牡丹园,拥有各色牡丹百余种、四万余株。现已建成牡丹文化园、牡丹观赏园、牡丹山水园等三个牡丹园,面积100余亩。每年3—5月间,九大色系之各种牡丹花、芍药花争奇斗艳,五彩缤纷,游人蜂至。

 

武 定 县 旅 游 资 源

 

     武定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一山”(狮子山)、“一箐”(九厂香水箐)、“一湖”(猫街新村湖)、“一址”(万德土司遗址)、“一谷”(己衣大裂谷)、“一河”(插甸水城河)、“一观光区”(关坡白药基地观光区)形成网状立体式旅游资源布局,面积达240平方公里。2005年完成并批准实施的《武定县旅游发展规划》,把武定旅游资源划分为狮子山旅游资源区、水城河旅游资源区、金沙江峡谷旅游资源区、万松山森林旅游资源区、其他旅游资源区5个片区。从功能分区上划分为:狮子山观光、度假旅游区(包括狮子山、香水箐、新村湖、关坡云南白药集团基地),水城河观光、休憩旅游区(包括水城河、螃蟹箐),金沙江探险、探秘旅游区(包括大裂谷、土司遗址、金沙江、万松山)。在武定丰富的旅游资源中,无论是狮子山片区还是其它待开发片区,区域特色文化与景区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独具特色。

1、狮子山龙头核心景区
狮子山自然风光秀甲滇中,牡丹花园冠盖西南,建文帝遗迹国内仅有,指空业绩名扬韩国,被称之为:“西南第一山”。有近700年历史的正续禅寺代表着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加之明代建文皇帝在此为僧的史实成为狮子山的一大文化亮点。佛教文化与帝王文化交织,牡丹文化与彝族风情相融,与秀美的自然景观相映争辉,使狮子山毫无疑问成为武定特色旅游业的龙头。


2、香水箐自助游旅游区
香水箐片区在狮子山南麓的九厂乡境内,距武定县城16公里,片区面积8.4平方公里,是一个狭长的林中深箐,常绿阔叶林密布,植物种类繁多,野花遍地,密林中古树缠藤,流水清澈,两个小湖并列,其间有溶洞一个。片区共有景点13个。这里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周边苗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是休闲、垂钓、自助旅游之佳境。


3、新村湖休闲度假区
新村湖位于狮子山西南、猫街镇境内的猛果河上游,距武定县城38公里。片区面积29平方公里,周围群山环抱,湖面117公顷,迤逦10公里。湖周围有千余亩红、黄、白三色马樱花,盛开时如锦绣铺地,蔚为壮观。湖南侧为喀斯特地貌,有钟乳溶洞1个,内有岩溶景点20余个。沿湖周边为彝族聚居,民风纯朴,能歌善舞,服饰艳丽。片区共有景点17个,湖光山色、仙人溶洞、千亩马樱花与红彝族风情融为一体。从该片区北侧穿越的昆攀高速公路修通后,此片区将成为极具开发价值的景区。


4、水城河观光—乡村旅游区
水城河系掌鸠河之源头,位于插甸乡水城村委会,距武定县城58公里。流域范围内植被茂密,湖光山色旖旎迷人,有溪流瀑布欢唱,高原平湖静思,云雾高山缭绕,巨石险壑耸立,深谷村落悠然……丰富的景观类型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一区域到处充溢着清新与自然之美。清澈的河水在宽阔而坚硬的河床上静静地流淌,由于大自然的天工之作,造就了数道0.5米─20余米不同类型的瀑布。河床两岸巨大而奇特怪异的红砂岩与原生植被交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个亮丽的景点。景区与水城村相连,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前景较好。


5、己衣大裂谷─金沙江片区
该片区距武定县城119公里,现有弹石路相通。景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有景点10余个。长约12公里的大裂谷,最宽处约200米,最窄处约6米,裂谷两侧鸡犬相闻,却难以相通,裂谷最深处300余米,深不见底,形成了惊险奇特的崖壁奇景。在裂谷最窄处,一块天然巨石横亘其间,成天生桥。裂谷两侧悬崖峙立、山花烂漫,风光旖旎。该景区融滇中最大的裂谷、天生桥、定向爆破筑成的中型水库、五股水奇观、金沙江风光、天然温泉与甘彝族、黑彝族、傈僳族、傣族风情为一体,是开展探险、漂流、康体、热区农业观光、自助旅游之佳境。


6、万德土司遗址片区
该片区距武定县城109公里,是武定历史上著名的罗婺土司最后驻地。占地10000余平方米的土司大院,以及土司囤兵的大营、土司铜钟、土司墓群等古迹,淀积了300余年的罗婺土司文化。修复、开发建设文化古镇潜力较大。


7、万松山原始森林探秘区
万松山原始森林探秘区位于县城西北的环州乡境内,最高海拔2835米,公路行程128公里,属以云南松为主的林区,总面积4万多亩,其中国有林面积10000余亩,集体林面积30000余亩。景区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9%。主要植物有云南松(占60%)、华山松(占20%)、阔叶林和灌木林(占20%)。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跨越数百年历史的土司墓群、凉爽的气候是该景区的亮点。景区与武定最大的彝族村—环州村相连,村内李氏土司遗迹依稀尚存,彝族风情浓郁。


8、关坡云南白药基地观光区
基地位于县城西北的白路乡境内,公路行程56公里,属云南白药集团优质中药材种源繁育基地。基地自2001年6月建立,至2005年底,完成投资4700万元,建有实验中心、管理中心、专家接待中心、守护房等,并收集各类中药材种子200余种,试验种植40余种,示范种植重楼、草乌、红豆杉等中药材2000余亩。基地周围植被好,并有水库一座,风光独特,可依托云南白药集团的知名度和基地的科技力量,发展科普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

 

武 定 历 史 沿 革

    宋孝宗淳熙元年即大理国利贞三年(1174年)为罗婺部。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立罗婺万户府。元至元七年(1270年)更置为北路总管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设武定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南甸县,为武定路辖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设和曲州,仍属武定路辖。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设武定路为武定军民府,为武定军民府和曲州南甸县;正德二年(1507年)撤南甸县;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改军民府为武定府,辖和曲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降武定府为直隶州,撤销和曲州。民国二年(1913年)废直隶州为武定县。1950年属武定专区;1953年武定专区并入楚雄专区,武定隶属楚雄专区;1958年为楚雄彝族自治州辖至今。

 

武  定  风  光

 

     云南省楚雄市武定县城西10公里,矗立一山,古藤参天,曲径通幽,主峰如雄狮昂首,傲啸天外,故名狮子山,为中国八小佛教名山之一,人称西南第一。据传,公元1402年,大明建文皇帝朱允炆曾流亡至此,数百年来,山因人显,名扬天下。
 
“西南第一山”狮子山
 
    跨进狮山,纯净的白云缭绕着鸟鸣,峭岩嶙峋,林木茂密。沿起伏的山野缓步前行约5公里,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中,一座巍峨壮观的佛寺兀然耸立。拾级而上,两层飞檐之下的门楣之上书有“西南第一山”几个大字,背面则是“狮子山”三个草字,笔画朴拙有力,圆转端方,给人以悠远、苍劲之感。山门两侧,墙壁伟岸,色呈杏黄,透出一股心凝神安、清凉无尘的禅意。
 
     据有关史料记载,位于此山的正续禅寺有正寺、续寺之说,正寺由西蜀名僧朝宗长老于元代至大四年(公元工331年)开建,后来,印度名僧指空禅师选中狮子山作为传教圣地,并对寺院进行了匠心独具的扩建,取名续寺。这样—来,使得这座滇中古刹粲然生辉,佛教盛极一时。后来,指空辗转去了韩国,至今仍受到韩国人民的顶礼膜拜。

      进得山门,穿过镌有建文逊国图的照壁,便见气势非凡的大雄宝殿,殿宇雄伟,历经了670余年的风云变幻,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殿内,七尊面南而坐的佛像,高达丈余;背面观音像,以十八罗汉的彩绘为映衬,当真是相得益彰,美轮美奂,精妙到了极处。殿前,四根粗大的朱红大柱上斗拱交错,色彩明丽;院内生长着数株松柏,葳蕤多姿,绿阴匝地,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周围,亭院以及楼台、亭阁,布局巧妙,工艺精湛,遍布其间的各种碑刻、楹联,年代久远,氤氲着神秘的历史云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转过大雄宝殿,可见长廊式参殿,殿内塑像神态各异。殿廊尽处,是藏经楼,楼上楼下,有环形走廊。回环而上,四壁门饰和壁画,约数百幅,所为着何,不得而知。楼下,为帝王宫,神翕内塑三尊塑像,大小与真人无二,中为建文帝,身着袈裟,正襟危坐,神龛额题“明惠帝”,其表情极其平静,一副看破红尘的练达。
    为什么建文帝又变成了明惠帝呢?原来,清乾隆年间,清政府追谥其为“恭闵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有明惠帝这个名号。
 
悲剧皇帝的“帝王居”
    明惠帝朱允(公元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祖驾崩后继位,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文人,推行新政。他鉴于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父)“拥重兵,多不法”的状况,担心会造成西汉时的七国之乱,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蕃,但他没有先削实力最为强劲的燕王朱棣,而是从其他藩王下手,先后废了周王朱肃、齐王朱福等五王为庶人,当他决定向朱棣开刀时,朱棣则在1399年7月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挥师南下,争夺帝位。最后关头,建文帝宠信的朱穗、李景隆等人又背叛厂他,开们降燕,让燕军杀入城内,乱兵在皇宫纵火,南京城内一片混乱。事急之际,他猛然想起高祖朱元璋有遗箧,嘱后有急,可视。打开得度牒、袈裟、剃刀等物,并附暗道地图。建文帝遂与程济、杨应能、叶希贤等化装成出家人,从暗道至城郊神乐观,经两湖,入巴蜀,进滇南。到昆明后,寓城中五华寺,自言与云南镇守将军沐晟相识,寺僧通报,沐晟至寺,与建文帝密谈,使人送至武定府狮子山隐藏。建文帝的帝王之旅,4年即告结束。史载,建文帝出走之后,朝廷之内投降的文臣仅有24人,其他逃跑、自杀者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建文帝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着实让朱棣感叹不已,这或许是让建文帝聊以自得的一种慰藉吧!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因而命中注定了他是一个悲剧人物。
    开定民间流传,建文帝为僧狮子山时,法号“应义”,住在“帝王居”,但闻得搜捕风声,即藏身“龙隐庵”。他在“礼斗阁”拜祭祖先、怀念旧臣,在阁旁一约两平方米的椭圆石板上下棋。数年之后,永乐皇帝朱棣先后派胡潆、严震、郑和等以种种名义到云南探查建文帝踪迹,—时间,整个武定风声鹤唳,善良的朱允烛知道自己这位阴狠的叔叔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为了不牵连他人,在某个鸟雀归巢的黄昏,紫衣一袭,麻鞋一双,扮作云游僧人飘然而去,自此,居无定所,行踪飘忽,披风雪,冒严寒,顶酷暑,越峻岭,攀山道,才得以虎口余生。几十年颠沛流离之苦,不可言说。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正续禅寺院
    藏经楼的两侧设有配殿,殿内也设有神龛,祭祀着建文帝出亡时护驾大臣的牌位,为康熙七年冬所建。楼前悬挂着许多匾联,其中最为诙谐、沉痛的当是: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是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另一副是:  “叔误景隆军,一片婆心原是佛;祖兴皇觉寺,再传无子复为僧。”这些像、联和铭记着岁月真相的山水树木,清风明月,不由得使人想起那悠远而有趣的历史风云。祖孙皆和尚,叔侄争大统,也是无法避忌的异数。这一切,都在远离京都的云南得以继续,命耶?运耶?
    据说,建文帝在闽粤川滇各地漫游40年后,重还金陵。那是一个落日时分的黄昏,与建文帝此时安详的心态甚为相合。长街上川流不息的芸芸众生,没有一个人认得这个缁衣麻鞋的老和尚,就是曾经君临天下的建文帝。他看着夕晖下的皇宫大内,看着自己曾经生活过的禁城内外,思虑着多年来的见闻,环境安宁之下的各地人民,已经渐渐沉浸在美好生活的氤氲之中,前朝往事已经渐渐淡薄,他们似乎比自己监朝时活得还要好些。忽又念及自己业已经历永乐(成祖)、洪熙(仁宗)、宣德(宣宗)、正统(英宗)诸朝,已是60余岁的身体,依然走着长路,吃着素席长斋,而叔叔朱棣却早已化作了一缕幽魂,顿觉春秋代序、人生苦短、人世间的一切,原也不必看得太重。就在这一刹那间,复位之想全部消尽,不禁感慨不已,赋而为诗:“劳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灵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浦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吟罢,顿生叶落归根,终老故都之想,遂向地方官陈述出亡始末,被迅即送至北京,皇帝派老太监吴亮辨认,谈及往日宫中琐事,一一合拍;视建文帝的左趾,黑痣犹存。于是接人后庭,称为“老佛”,以寿终,葬北京西山,不封不树。
    正续禅寺院中的翠柏亭,在天王殿的左侧,原系平房3间,1986年扩建为5间,土木结构,182平方米,通高6.5米,亭中刻有建文帝回南京时所作诗二首,是滇人为纪念他而刻于寺内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一种极为朴素的思想感情。


美 丽 的 武 定 古 驿 道 桥

 神奇美丽的武定似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云贵高原乌蒙山余脉滇中大地上,位于云南省中北部,距省会昆明70公里。东倚禄劝,南接禄丰、富民,西邻元谋,北与四川省会理县隔金沙江相望。境内群峰叠翠,箐谷纵横。勐果河自南而北流至白马口汇入金沙江,把白龙会、大黑山、卧璋山、阿则问、狮子山和万松山切割为东西两大山系。关天山横亘于南,为红河与金沙江水系的分水岭。海拔2956米的白龙会最高,最低点在己衣乡志力新村,海拔882米,武定亘古以来是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的一个要津。

民国(1912年)初期,武定境内的主要驿道共有10条,具体分布的路线是:姜驿经元谋到达武定;武定经泠村、富民至昆明;环州至武定;茂莲(今万德乡)经康照、插甸至武定;羊街经猫街至武定;猫街经隆庆关至罗次;九厂经羊旧至者北;高桥至窝堵、夭鹰至武定;猫街经永泉、马场至九厂、大猪街;九厂经白花山至仁兴。这10条古驿道的里程共约10000公里。

  据《新纂云南通志》、《武定县志》等,我调查、走访老一辈的口述和有关资料,在武定境内的茶马古道上大小桥梁遍布,自明正统年间起即有建桥记载,而这些古桥都属于民间石拱桥桥,其中有的有史料记载,有的没有,这大小20多座石拱桥的具体分布是:

(一)高桥镇境内桥。

1、高桥——距武定县城西南方41公里的高桥镇,从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始建,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被水冲毁,随即由武定府集资重修。

2、花桥——清代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杨柳河花石匠与插甸衣纳格乔石匠于村前(现为房屋所包围)合建一单孔桥,当时称花乔,后为“花桥”。

(二)九厂境内桥

1、济美桥——其实就是“凌云桥”,又成为“冷村大桥”。桥头立碑记载,上面记述了修建该桥的原因、发起人、捐资银量,时间和立碑人(毅仝)。该桥位于武定县东南30公里处的冷村,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兴建,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重修,桥一孔,长13.3米,宽6.6米,高6.6米。

   2、五星桥—— 在距离该桥大约200米的村中还有一座同时修建的古桥,是连接河岸的“村中桥。

3、桥头厂桥——位于武定县城南9.5公里处桥头厂村,为单孔石拱桥。

4、小营关桥——该桥是连接小营关大、小村的主要通道,也是九厂经羊旧至者北上昆明的茶马古道必经之道。该桥桥月长7.8米,宽5.3米,高约5米。

小营关下桥,长6米,宽3米,高3.6米。这两座桥的修建年代应该在明代(具体无法考证),因为,在明代和曲州曾于此设过兵营关隘。

(三)狮山镇境内桥(原近城镇)

1、旧城三孔桥——又称虎市桥,俗名三洞桥,位于武定县城东北方3公里处(实际距离2公里)[距西村桥900米,距癞龙桥500米],建于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桥长37.3米,宽9.2米,高4.7米,至今完好无损。2008年县人民政府重新修建,为其加造了护栏。2、永济桥——位于武定县城西北5公里的永吉村前,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建(县志记载)。现在距县城2.6公里,距永吉村150左右米,大清乾隆年间建造。桥,长约8米,宽3.5米,高4米。在该桥50米处还有一座小石拱桥,长5米,宽3米,高2米。

3、西村三孔桥——又称便民桥或振兴桥,在武定城北边2公里处(现在实际离城300米),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8年),由武定军民府集资兴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毁于兵乱;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由时任县长葛延春捐银元100块,四川督军罗佩金捐枪20支,折合银元2000多块,唐继尧捐银元1000块,其他人捐银元从几十到几百块不等,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开工,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四月竣工 [民国十二年桂月十九日] 。桥长30米,高6.5米,宽9.2米,分为三孔,用条石拱成;据桥头碑文中记载:“建桥费用共支出39900多块银元。”现已经不存在。

4、惠民桥——位于武定县城北1公里的北门坡脚,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建,原为武定八景之一——“惠桥朝烟”。建国后,修建国道而改变了桥的模样,原长5米,宽约4米,高约2.5米;现在长5米,宽9米,高2.5米。当年“惠桥朝烟”的盛景再也无法看到了。

5、白邑五孔桥——又称明月桥,俗名五洞桥,位于武定县城东北5公里处。相传创自明代,实际可以考证年代是清朝,有碑文可证(明月桥,建于大清乾隆拾柒年岁次壬申仲春二十四日,即公元1752年2月,杨廷佐书,杨盛宗立)。因工料坚固,至今完好;于2003年白邑村委会下旧城村捐资38160元修复桥面栏杆,7月1日竣工。桥长41.4米,宽4.5米,高7.5米。

6、凤鸣村大桥——位于武定县凤鸣村,在桥弧的正中央嵌着“大清乾隆十九年二月朔六日倡首杨廷佐券”字样,(公元1754年建造)。桥长约14.4米,宽4.6米,高3.5米,单孔石拱桥,是当时连接对面村寨的主要通道,也是茶马古道之一。

7、癞龙桥——位于武定县城东北2.2公里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被水冲毁;邑人集资重修,桥成不月,复被水冲毁;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邑人又多方集资,并劝旧城、白邑、永保寨、二龙山、木果甸等受益村寨居民分担工料,桥始建成,该桥一孔,长15米,宽5米,高4米。这桥还带有传奇色彩呢……

8、香水庄桥---------位于武定县城东1公里处,清乾隆年间附近村民在东西两岸筑码头,中起一墩,架石梁为桥,因过于简陋常为洪水冲毁,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地方知名人士与群众集资兴修一孔石拱桥,桥向为南北向,桥头正中央桥雕刻有龙头,桥尾有龙尾,桥长15米,宽5.6米,高6米。2008年起武定县人民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征地建盖“罗婺彝寨”,在2009年2月10日给拆除了。

9、联凤桥-------位于武定县城南5公里的喜鹊窝村前,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兴工,次年秋落成。解放前(50~60年代),保安团到河里炸鱼的时候,桥被损坏,后来被洪水冲坏,至今没有修建。

10、汤巴哨桥--------位于武定县城北12公里处汤巴哨村前,单孔石拱桥,是当时武定茶马古道的主要通道,现已经荒芜,实在可惜。桥长12米,宽5米,高5.6米。

11、永宁桥-------桥长11.84米,宽4.96米,高约2.2米。建桥年代暂无法考证。12、清水河桥:永武高速公路下,单孔石拱桥。桥面长18米,桥月长6.6米,高3.5米,宽4.46米。建造年代暂时无法确定。

 

 《乾隆大藏经》落户武定狮子山

     由国家宗教事务局捐赠的《乾隆大藏经》正式进入武定狮子山正续禅寺,给武定狮子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添加上重重的一笔。

 在武定狮子山正续禅寺里隆重举行的《乾隆大藏经》入寺仪式上,武定县相关部门、正续禅寺僧侣和信教群众用庄严的佛教仪式迎取大藏经入寺。随后武定县与狮山正续禅寺移交了《乾隆大藏经》。

     据介绍,此次武定县迎请到的《乾隆大藏经》,是去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赠送给国家宗教事务局的17部经书之一,共有168册。经多方争取,国家宗教事务局决定捐赠给武定狮子山正续禅寺。据悉,《乾隆大藏经》亦称清藏、龙藏,集佛教传入中国1700多年译著而成,是一部汇集佛教经典著作和佛学研究著述以及研究佛学、哲学、文学、艺术、翻译工作的重要文献资料。

上一个:瑞 丽 傣 族 风 俗 习 惯 和 “广 姆 塔”下一个:云 南 剑 川 海 门 口 遗 址

云南文史

云南历史 云南民族 云南文艺 创意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