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网

《中国西南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路径研究》书评

 
    刘学博士主编的开创了同类书中引进经济学分析的先河,为西南贫困地区的城镇化指出了一条可操作的路径,我们为此大声叫好。以往由城市规划部门撰写的这类书籍,均是描绘了城市化的蓝图,忽略了城镇化的经济学路径,这次在刘博士的书中突出了产业培育这一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体现了城市规划工作和经济学分析的充分融合,这是刘学博士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升的结果。城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认为,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刘学博士的这本书中突出了产业培育、产业发展这一城镇化的根本路径,为中国的城镇化在规划理论上做出了贡献。
 
    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现代化是目的,城镇化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现代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工业化、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解决、经济的持续发展、改善民生。城镇化的每一个工作都应该围绕实现上述四个目标而进行。因此,城镇化的核心工作有两个,第一是产业培育,第二是农民进城。城镇化的所有工作都应该围绕这两个核心任务展开。产业培育为农民进城提供了就业岗位,促成了人口的集中,引起了资金、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在城镇的空间集聚,形成了广阔的消费市场,产业培育引致了大量的生产性投资,促成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对农村形成了强烈的辐射作用,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农民进城,解决了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因此,这两个核心工作,相辅相成。只有处理好产业培育、农民进城的相互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实现社会进步。
 
    然而,纵观中国城镇化的历史,当前有的地方政府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对现代化深刻的了解,把现代化简单为城镇化建设,又把城镇化简单为钢筋水泥GDP,把钢筋水泥GDP简单化为房地产的开发,于是城市建设一切都围绕着房地产展开,房地产建设成了城市发展的核心,造成建设理念的极大扭曲。在这种扭曲的建设理念指导下,有的地方政府卖地造城,透支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推高了房价,消耗了城市发展的潜力,挤占了产业发展的空间,违背了实现工业化、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经济持续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初衷。
 
    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规划中,产业规划是第一位的。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经济就不能持续发展。有的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的驱动下,谁出价最高,就把土地给谁,造成了房地产开发绑架城市建设局面,使产业培育,产业发展失去了根基,美化城市的城市建设成为了一句空话。把城市规划的主导权交给了房地产商,于是城市产业规划变成了房地产规划,城镇化建设违背了产业培育的核心。
 
    在城中村改造中,有的地方政府粗暴的以为拆除了破旧的城中村让农民住上了高楼,农民就能自然的转化成城市市民,没有培育吸纳大量农民进城的产业,没能为其提供谋生就业的岗位,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依然存在。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城市改造的方式,没有实现真正的人的城镇化,只能给城市发展、民生福祉造成伤害,违背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初衷。
 
    正是基于上述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不足,刘学博士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对于中国西南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发展应以产业培育为基础的思想,对扶贫攻坚只有由“输血式”的补贴向“造血式”的产业培育转变,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解决二元经济的矛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发展农业与城镇化的关系,刘学博士认为发展农业提高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供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云南省还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在产业培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为城镇化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因此,对于农业占据重要地位西南连片特困地区,应当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将之转化为经济优势。具体包括“培植新型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提升农业规模化生产;形成都市农业发展的高效循环。具体说,在全省和滇东北地区,响应省委号召,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鼓励农户种冬季马铃薯。
 
    对于西南贫困地区工业发展,刘学博士认为这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重头戏,关键在于利用自身自然地理优势,“逐步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支柱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第一要继续推进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其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第二要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延伸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构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业体系。第三积极利用好“央企入滇”的政策机遇,承接东部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利用央企的资金、技术、市场,培育西南贫困地区优势产业,提升西南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对于第三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刘学博士认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的发展完善了城市功能,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市内部的产业功能优化,提高了城市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功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西南贫困地区发展第三产业,应当“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体系、挖掘资源发展旅游业、重视人才培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中心城镇服务业的发展。”
 
    2013年“两会”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融合,焕发出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动力”。刘学博士的《中国西南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路径研究》,为李总理的英明论断做了最好的注释。纵观刘学博士的城镇化研究报告,其体系蔚为大观,其结构清晰明了,其思想深刻精辟,其行文洋洋洒洒。对于目前中国改革所面临的城镇化困局,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和预见性的路径选择,其深刻指出产业培育和产业发展是实现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路径,这一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者,能够跳出城市规划的专业限制,融入经济学的理论,从宏观层面把握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实在难能可贵。
 

上一个:在中国《彝族千家姓》首发仪式上的讲话下一个:《中国西南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路径研究——以滇东北为例》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音像推荐 杂志推荐 好书推荐